从2017年开始,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已全面进入“95后”时代,他们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一代,是在互联网环境中全面成长的一代,他们的就业观、择业观呈现出全新的状况,将影响到今后整个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变化。
“就业难”已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新常态。严峻趋势下,今年的毕业生反而表现出更加从容的心态,不过分关注待遇,转而看重个人的长期发展。多项数据背后也透露出他们求职时更加审慎的态度,不盲目选择、不急于求成,一旦选择之后也更加笃定。他们会通过提前关注求职时间、积极参与实习、拓展求职信息渠道等方式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,同时作为“键盘上的一代”,他们也利用天然的互联网基因优势,积极寻求更多元的职业发展可能。
01
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,毕业生签约率下降明显
截止到2017年3月底,毕业生签约率仅为26.7%,相比去年下降了8.7%。客观上看,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主要原因,但另一方面,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对就业持观望态度,即使拿到了offer,也仍然在等待更好的机会,造成签约率的总体下降。整体上,大学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的评价不太乐观,认为 “就业很难、就业形势严峻”的比例为40.8%,认为 “就业有难度、但还可以接受”的比例为47.0%,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。
02
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进一步加大,大学生就业预期难以实现
薪酬 超过四分之三的毕业生实际签约月薪低于期望水平,与去年相比,薪酬的落差进一步加大,且近四年来的数据显示,应届生的薪资几乎无明显变化,在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,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将面临更大压力。
就业单位性质 尽管多项数据显示这一代大学生更为自主,选择更加多元,但从职业偏好上,大多数应届生仍然受到传统就业观和父母观念的影响,在就业单位性质上更加倾向于国企和事业单位,对民营企业则存有一定“偏见”,但实际上有超过六成的学生最终就业于民营企业。
岗位 财务/审计/税务/行政/后勤/文秘以及人力资源等通用职能类岗位竞争激烈,许多大学生“被迫”转向销售类岗位。
03
严峻形势下,“95后”是既“理性”又“自我”的矛盾综合体
比起待遇更看重个人成长
在就业态度方面,“95后”不再以“待遇”作为评价理想工作的主要标准,转而关注工作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,相信同 “95后” 较为丰裕的物质环境和更加独立的自我意识有关系。
接受加班但拒绝“被消耗”
而对于加班态度的调研发现,大部分毕业生能理解并接受“正常加班”一一如“临时
性、紧急性事件”(69.9%),以及“分内工作未完成”(69.1%)和 “项目性加班”(68.4%),此外,也存在58.8%的应届毕业生出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考虑,愿意主动加班,但不能接受 “大家都加班所以我必须加班”、“领导不走我就不能下班”等无意义的加班。
跟我想的不一样,一言不合就毁约
今年有接近四成的毕业生因为“试用期发现工作跟想象中不一样”而选择毁约,比去年大幅上涨17.4%,凸显对自我感受的关注。
04
无奈的“任性”?“95后”择业呈现更多“自主”和“多元”特征的背后另有原因
在关于就业去向的调研中,我们发现,今年的“慢就业”现象更加突出——有近10%的学生毕业后没有急于找工作,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充实自己。表面上看,似乎说明“95后”比较任性,择业心态更为自主和多元。但深入了解后发现,相当多大学生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,一时难以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职业,同时又不愿屈就不喜欢的工作,因而选择暂时“逃避”。而父母所提供的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的宽容度增加,生存压力下降导致求职迫切度降低,也为“慢就业”提供了实现的可能。
05
关注求职时间提前至大二,求职更加谨慎
本次调研发现,大三、大四期间开始关注求职的学生比例变化不大,但是从大二开始关注求职的学生比例同比上升4.3%,而选择在大二期间参加职业发展相关课程的比例也最高,达到了34.3%。
今年的毁约率持续保持去年的较低水平,但毁约的原因中,因为拿到更好的offer而毁约的比例大幅下降,表明学生在签约时的态度更加谨慎,也更加重视自己的诚信和承诺。
06
返乡就业意愿逐渐增强,非一线城市吸引力持续加大
尽管一线城市仍然是应届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选择地,但由于生活成本居高不下、高房价、高房租、环境恶劣、加班和交通通勤等因素都使得大学生对留在一线城市发展心生疑虑。同时,一线城市的人口政策调整,加剧了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压力。人才的“挤出效应”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转向新一线城市、二线城市及家乡所在地寻求就业机会。
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,许多非一线城市利用“互联网+”,优化产业结构,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,也为应届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。而调查数据也显示,2017年应届毕业生异地就业率为45.4%,较去年相比,降低了4.7%,表明应届毕业生回家乡工作的意愿有所提高。